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全球可持续天然纤维大会发起单位
全球可持续天然纤维大会联合发起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是专门从事农牧业科学研究的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属正厅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业务范围涵盖种植业、养殖业、草原、生态、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牧业经济等研究领域。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是专门从事农牧业科学研究的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属正厅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前身是宣统二年(1910年)时任绥远将军瑞良奏请清廷批准成立的归绥农林试验场,至今已有114年的历史。
2005年,由原内蒙古农业科学院、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合并组建。
2018年1月,主管单位由原自治区农牧业厅调整为自治区人民政府。
现设有8个行政处室、15个专业研究所。业务范围涵盖种植业、养殖业、草原、生态、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牧业经济等研究领域。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在保护性耕作、杂粮杂豆、甜菜、向日葵、肉羊、绒山羊等研究领域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学科优势和区域特色;
在反刍动物营养、大麦、小麦、玉米、旱作农业、旱生牧草、农畜产品质量检测与预警等领域有着良好的科研基础和成果积累。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拥有“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神农领军英才、中华农业英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8人次;
拥有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突出贡献专家”、“草原英才”、“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等省区级人才137人次;
拥有国家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创新团队、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等高层次人才团队35个。
在国家设立的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有首席科学家3位(在岗1位)、副首席2位、岗位科学家18位、综合试验站站长12位。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现拥有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等国际合作平台14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部委科研平台23个、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等自治区级创新平台30个。
在科技创新与服务方面,“十四五”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796项,总经费5.46亿元。其中,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9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25项,其中,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1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审定登记新品种62个,授权国际国内专利507项,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354项,登记科技成果52项。入选农业农村部农牧业主推技术10项,入选自治区农牧业主推技术36项。
依托人才和平台优势及长期研究积累的科技成果,以推进农牧业产业发展和现代农牧业建设为主线,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与巴彦淖尔、乌兰察布市、通辽市和呼伦贝尔市4个科技示范市及杭锦后旗、巴林右旗等11个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县实施了“院地共建”科技示范工程,在全区70余个旗县建立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每年示范推广新品种100余个、新技术200余项,培训技术人员和农牧民5万余人次。
作为技术对口单位与巴林右旗人民政府共建了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通过技术示范与带动,有效推进当地农牧业产业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25家国内科研院所、高校及澳大利亚、蒙古国、俄罗斯等16个国家科研机构、学校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2022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参与了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主办,动物福利国际合作分会(ICCAW)承办的第二届动物福利国际绒业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深入研究探讨动物福利与绒纺行业的紧密联系与深度融合发展的方向及路径,进一步加强行业交流与合作,共建绒毛产业新生态。
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国家驻区和自治区涉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等44家单位成立了“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创新联盟”,强化协同攻关,推进自治区农牧业科技创新。
先后参与了“东北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西北农林科技创新联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等17个创新联盟,持续加强科技合作。